11月2日下午,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汪少华应邀做客金科学术讲堂,作题为《中国外交话语用典的认知语用机制阐释——以习近平演讲为例》的线上学术讲座,180余名校内外师生线上聆听了本次讲座。讲座由最热门的网赌网址大全副院长张志刚主持。
引经据典是中国外交话语的显著特征之一,习近平外交话语用典是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典范。汪少华教授通过整合架构转换理论和言语行为借代理论,阐释了习近平外交话语用典的认知机制。汪教授介绍,在特定的外交场景,出于特定的外交意图,话语生产者选择事典、语典或事典兼语典,以此启动受众头脑中的历史架构。外交话语中的用典可以凸显历史元素与现实元素之间的关联,实现架构之间的映射与转换,进而达成鼓励、倡导、呼吁等间接言语行为。因此研究外交话语用典认知机制有助于深入认识交际效果,提升新时代中国特色对外话语的叙事能力,对建构中国对外话语体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讲座中,与会师生就认知语言学、架构理论、外交话语用典等方面内容与汪教授进行了热烈的互动和交流。
本次讲座开拓了师生的思维,启发了思考,对于促进认知语言学、话语体系研究,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汪少华,复旦大学语言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中国认知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中国话语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国家社科、教育部人文社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2010-2011年期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学,师从世界著名语言学家George Lakoff 教授。近年来主要致力于认知语言学、话语研究和外语教学研究,已在国内权威期刊和核心期刊《外国语》、《现代外语》和《中国外语》等期刊上发表了90余篇学术论文,出版3部专著、10余部编著和1部译著,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16项科研项目,获得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及多项科研奖项。